课件编号19880114

16.2《登泰山记》(第二课时)课件(共32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177300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2,PPT,必修,统编,语文,高一
  • cover
(课件网) 登 泰 山 记 作 者 : 姚 鼐 本文题为《登泰山记》,自然重点写“登泰山”,可为何记述登泰山的过程不是从泰山脚下,而是从京师出发开始写?对京师到泰安过程的描述,是何用意? ① “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 ②一连串的动词的背后,表现旅途之遥远和艰难,意志之坚定,内心之急切。既然选择了诗和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 讨论: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几幅图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苍山负雪图 泰山夕照图 半山居雾图 “苍山负雪”可否 换成“苍山覆雪” “明烛天南”可否换成“明照天南”“半山居雾”能否换成“半山有雾”呢,为什么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①“负”VS“覆”。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②“烛”VS“照”。“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半山居雾 ③“居”VS“有”。“居雾”以动写静,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chūpú数十立者,山也。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渐渐地看到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摴蒱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2.漫:弥漫。 3.稍:逐渐。 4.摴蒱:一种掷具,长形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 定语后置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皓驳色,而皆若偻。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红白色杂,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1.极天:天边。采:同“彩”。 2.丹:朱砂。 3.承:托着。 4.或:有的人 5.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 6.绛:大红;皓:白;驳:杂。 7.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 按照时间顺序 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 “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1.是日:这一天 2.漫失:模糊或缺失。 3.当道:在路边。 4.不及:赶不上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苍:深青色。 平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