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89267

7.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498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7.1《短歌行》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划线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pì) 慷慨(kǎi) 青衿(jīn) B.笙箫(shēng) 阡陌(mò) 契合(qiè) C.周匝(zā) 哺育(pǔ) 鼓瑟(sè) D.沉吟(yín) 拾掇(duō) 呦呦(āo)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越陌度阡     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B.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    子衿:衣领 C.鼓瑟吹笙    鼓:弹奏 山不厌高    厌:满足 D.何时可掇    掇:拾取、摘取 沉吟至今    沉吟:沉思吟味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品三国不如品曹操,① 。曹操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真实的人,相反,② 。曹操的性格太过丰富,《三国演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他的真实在于他的功过、是非、黑白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历史的画卷上。虽然后世有所误解,但丝毫无损他的枭雄形象。相反,诸葛亮性格太过完美,③ 。他只是罗贯中先生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倾心赞颂和精心描绘的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给我们描绘的并不是真正的诸葛亮。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