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890435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中国) 课件(共18张PPT)--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341281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三,一轮,治理,社会,制度,国家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阐述中国古代和当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大致发展历程、主要 特征与建设成就。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西周: 2、法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周时期: 春秋时期: 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夏朝《禹刑》,商朝《汤刑》,周朝《九刑》。 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礼制社会秩序崩坏。 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 (2)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子产“铸刑书” 3、德治与法治之争 代表 时代 治国思想 教化思想 理论来源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重视民生与民意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德治, 通过道德教化民众 人性善 韩非 韩国 商鞅 秦国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要赏罚分明。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①颁行法令,奖励耕战 ②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人性恶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汉: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秦汉:“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 3.唐朝 法律 内容 《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历史地位)。 特点 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中的“孝”;删繁就简。 教化 国家层面: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 社会层面: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律令儒家化: 原因、表现、目的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清: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宋: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天圣令》 元: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明: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2、教化 (1)理学: 代表人物、著作 (2)乡约: 北宋吕大钧兄弟、《吕氏乡约》 《家礼》书影 《吕氏乡约》书影 宋: 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 《大明律》解释六谕 明: 乡约延续了明朝的模式。 宣讲内容:康熙帝"圣谕十六条";雍正帝《圣谕广训》;《大清律例》。 清: B 2. 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乡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 )A. 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B. 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 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D. 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 B 1.《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A.轻罪重刑 B.礼法结合 C.细密严苛 D.条文清晰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封建成文法典,也是中国现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一部最早的古代刑律。《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在修改唐初《武德德》、《贞观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共12篇,502条,于永徽四年颁行,原称《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在结构上采用律疏结合的形式,把法律条文与法律解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立法水平。在内容上,《唐律疏议》“礼法结合”,进一步把儒家的伦理教条与法律规范融合起来,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特征。同时,它科条简要,刑罚适中,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制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