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91077

【大单元教学设计】4.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教案

日期:2024-06-2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6472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相互,课时,分析,整体,接触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热》 单元主题 在远古时代,人们发现热水可以驱寒,但热水总是很快变凉。有一天,一个聪明的工匠小明在河边看到孩子们玩耍,他们用叶子捧起水,阳光照射下,叶子里的水珠闪闪发光。小明灵机一动,他想:“如果能用一个东西把水包起来,不让热量跑掉,那热水不就能保持温度了吗?”于是,小明开始动手制作。他尝试用各种材料包裹水,最终发现用木头和兽皮制作的容器效果最好。这就是最早的保温杯的雏形。小明把这个发明带到了村庄,人们纷纷惊叹其神奇。时光流转,保温杯的制作工艺不断进步,材料也从木头和兽皮变成了更先进的材料。今天,小明的后代们继承了祖先的智慧,他们要在科学课上制作一个现代的保温杯,探究热传递的相关问题。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保温杯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能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观察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等,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③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③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知道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④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业要求: 能说明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及其用途,能解释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及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 能比较和分析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能以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方案并操作,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导热性等。 能举例说明常见的热传递现象和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对热传递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推理。 会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热传递方式作出推测,设计实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五年级,让学生探究“热”,主要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热现象。例如,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材料的导热性能等。 本单元共7课,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为主要学习线索,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中,我们持续给水加热直到沸腾,停止加热,水不再沸腾,温度下降。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完善了“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探索水的蒸发现象,推测水温高低跟水蒸发快慢的关系。 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安排了不同温度的水接触后变化的探究活动。 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中,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热传导”相关的问题: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中,学生通过加热试管中的水和加热烧杯中的水,认识热在水中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第6课“哪个传热快”包含了两个活动:观察、记录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导热快慢和比较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是不同的,建立“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这一初步认识。 第7课“做个保温杯”中,本课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学生将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倒入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测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