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01862

16.1《赤壁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1414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6.1,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赤壁赋》同步练习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句子是“ , ”。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句中,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 (3)杜甫常在诗歌中使用鸟类作为意象抒发内心情感,例如“ , ”。 二、文言小题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乘)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酾酒临江(洒) 渺沧海之一粟(米) D.而卒莫消长也(终究) 洗盏更酌(交换)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 材料二: 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文意贯通应是异文取舍的主要标准,“沧海一粟”广为流传,似乎不容更改,但对其理解是有不同观点的。高中教材曾将“一粟”释为“一颗粟米”,以粟之微小映衬海之博大,无理而有情。而有些学者认为沧海与粟米并无干系,此处“粟”应理解成颗粒细小如粟之物,释为“丹粟”,即丹砂,指海中沙粒。“沧海一粟”也就是“海中一粒沙”的意思。以上两种解释均可讲得通,但都有值得质疑之处。虽然“粟”作沙解有合理性,但海中并非只有沙,亦有水。而粟虽可以喻指渺小,但与海对举,未见类似用法,只为孤证。异文“浮海一粟”意为“浮在海上的一粒粟米”,其义甚明,没有歧义。可见,两种版本的《赤壁赋》中,“浮”“沧”之别也影响着对“粟”字的理解。 那么,这两处异文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传抄错讹造成的。现刊行比较早的三个版本中,《东坡集》和《皇朝文鉴》所载《赤壁赋》均与苏轼手书本所书“浮”相同,其中苏轼的曾孙苏峤刻本《东坡集》以家藏为底本,可信度应是比较高的。只有《经进东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