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0435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21张PPT含内嵌视频)-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4-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560817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视频,内嵌,PPT
  • cover
(课件网)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一)古代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特点、作用 官学 西周:学在官府 汉朝:太学 地方官学 西晋:国子监 地方官学 私学 春秋:产生学在民间 唐朝:进一步发展 (基层)私塾,村学,蒙学 宋朝:书院制度(白鹿洞书院) 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适应了春秋战国争霸对人才的需求和百家争鸣 科举制推动了人才的需求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起源早(发展时间长); 官学私学并存; 政府主导; 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 体系化、制度化 特点? 思考: (1)结合视频谈谈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2)你认为读书与教育的关系如何? 国家 概况 古希腊 法国 德国 美国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美国耶鲁大学 1840年前后的德意志柏林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欧洲学校教育西方学校教育发展历程与意义? 推动人文主义和民主制发展 推动思想解放和民族国家统一 促进工业革命和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原因?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提供经济基础; 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笔经费; 市民阶层捐资兴办大学或资助贫寒子弟上大学; 宗教势力的支持; 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古典文化的传播等。 19世纪初,面对工业生产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的提升,187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法》,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学区并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本地区初等教育,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并规定公立初等学校每周的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该法案为义务性质的初等教育推行奠定了基础。至1876年,英国立法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地区占居民居住区的50%。 ———摘编自陈峥《英国义务教育福利化的历史发展》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英国初等义务教育发展的原因? 原因: 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 经济:工业革命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提高(工业革命的推动、要求);英国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文化:启蒙运动影响; 教育:民众教育意识提高。 1912 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898 1916 创办 清华学堂 更名 清华学校 国立清华大学 国学研究院导师 (从左至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1911 1912 1928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古代 日本向中国 派遣唐使, 如晁衡 出现留学 日本热潮, 如鲁迅 甲午战后 清政府派留 学生赴美, 如詹天佑 洋务运动 时期 留法勤工 俭学运动, 如邓小平 新文化运 动时期 “以俄为师”,留苏学习热潮 20世纪20 中期以后 日本遣唐使晁衡 留美幼童 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 1957年毛主席对留苏学生的讲话 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 思考:结合P61学思之窗,根据下列名录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的作用。 ①留学人才回国后,为了救亡图存,推动政治运动发展,促进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②为近代化各项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恢复高考 科教 兴国 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