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07748

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6次 大小:49867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中考,一模
    2024年初中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1.全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两个大题、18个小题。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 A. 刻有文字的甲骨 B. 圆形方孔半两钱 C. 景德镇的瓷器 D. 棉纺织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殷墟青铜器的考古发掘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商朝迁都到殷以后的社会状况,尤其是青铜器制造业得到了发展,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可以为研究殷商的历史提供确凿的证据,A项正确;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朝的货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景德镇的瓷器最早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排除C项;商朝尚未有棉纺织品,棉纺织品最早出现于东汉,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下表的内容反映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颁布“推恩令” 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废行省,设“三司” A. 完善监察制度 B. 开拓国家疆域 C. 强化中央集权 D. 推进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在地方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在中央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秦朝、西汉、宋朝、明朝的统治者通过采取以上政治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表格内容反映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未涉及御史大夫、刺史等监察制度,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都是政治举措,与军事上的“开拓国家疆域”无关,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无关,比如胡汉生活习性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3. “鲜卑族在汉化、融合的过程中失去的只是落后的格局,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这说明鲜卑族的改革( ) A. 为后世发展注入了活力 B. 加强了其对中原的统治 C.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失去落后、迎来新生和大放异彩”可知,这说明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进步,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现实效果,排除A项;材料是在说明社会进步,不是说加强统治,排除B项;民族之间的隔阂有所减少,不是消除,排除C项。故选D项。 4. 元末高明的《琵琶记》中写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首诗体现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为改变世家子弟独霸政府的局面,隋文帝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宋元继续沿用和发展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C项正确;西周在地方推行分封制,属行政制度,与材料反映无关,排除A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