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10117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1次 大小:13194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质量,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
    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吴承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说“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A. 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 博大精深,底蕴深厚 C.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与外族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D;材料突出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未体现品格独特、底蕴深厚以及绵延不断等特点,故ABC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2.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A. 第一次热潮根源于儒学的产生 B. 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 C. 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 第四次热潮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第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在晚明时期,主要表现为由崇尚“道德”到追求“功利”,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第一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在商周时期,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儒学思想还未产生,排除A项;第二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魏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不安,政治黑暗,为“个性化”提供“土壤”,排除B项;第三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唐宋时期,其中宋朝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 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C.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的时间可得出,空格处的时间正好是宋代,这一时期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已经开通,在宋代之前,排除A项;早在张骞在出使西域的汉朝时期,胡椒就已经传入到中国了,胡桃即核桃,原产西亚,我国对核桃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时期,故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也是在宋代之前,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新航路的开辟,美洲还没有被发现,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排除C项。故选D项。 4. 战国时期,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然而西汉时期,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 ) A. 说明儒家思想确立为主流思想 B. 是南北长途贸易发展的结果 C. 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密切相关 D. 反映汉代文化趋于政策宽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选项引导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西汉时期,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可知这一变化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