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912151

6画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57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6画,教学设计
  • cover
《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识本文中的五个生字,并能够准确无误地书写其中的四个生字。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到这首诗所描绘的是一幅唯美的山水画。 3.认识并理解文中呈现的三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积累。 4.以正确、流畅的语调朗读课文,并努力背诵,使之成为自己的文学财富。 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和书写技巧。 2.深入领会诗句所展现的美丽画面。 3.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背诵。 教学难点: 深入领悟诗句的深邃意境,感受其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 一、凝思画境 1.展示于眼前的这幅画作,似一幅深邃的世界缩影。我邀请你们,我亲爱的学生们,用你们敏锐的目光,细致地观察,探索这幅画中蕴藏的无尽奥秘。你们看到了哪些生动的元素?是那连绵的山峦,静谧的水面,绚烂的花儿,还是欢腾的鸟儿? 2.现在,我想听听你们的心声。请你们分享你们从这幅画中捕捉到的景象,无论是远处的朦胧,还是近处的细腻。记住,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无论是从远到近,还是从近到远,都能发现这幅画中的独特魅力。这幅画,就像一首优美的诗篇,描绘了山峦的起伏、水波的荡漾、花儿的绽放、鸟儿的欢唱。 3.同学们,让我们暂时离开这幅画,回到你们心中的春天。那时的山、水、花、鸟,它们在你们的记忆中是怎样的呢?而这首诗,又是如何将这些自然元素巧妙地描绘出来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春天的诗篇,探寻其中的韵味,感受其中的美好。 二、首先通读课文,对生字新词进行初步熟悉。 1.借助拼音,轻松流畅地朗读全文,将不认识的生字新词一一标记出来。 2.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加深对这些生字的理解和记忆,确保掌握其准确含义。 3.随机选取几位同学进行生字读诵,对他们的发音进行细致指正,并引导他们运用这些生字新词进行造句,以增强实际运用能力。 三、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用方框标出田字格中的生字。 1.指导学生正确读出生字的读音。 2.教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来分析新字的字形。 3.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写字。 4.引导学生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5.学生在书上正确书写并描红生字。 四、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这首诗共有几句? (1)请找出诗中描绘山与水的句子。 (2)请一名学生朗读前两句,并分享他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我们将重要信息板书如下:远山有色,近水无声。 (3)请大家找出这两句诗中相对应的词。 “远看”与“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都是相互对应的词。 (4)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画,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水各自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当你眺望远处的山峰时,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朦朦胧胧)在图中,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应该会发出声响。但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答案了吗?(画) (5)让我们来指导一下朗读。 我会先为大家范读,然后请大家自行练习,同桌之间互相读,最后我会再点名几位同学来朗读。 2.深入品味诗篇末尾两行,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与韵味。 (1)整体学习策略: ①首先要细读诗句,同时对照图中的景象,来阐述这两行诗句的大致含义。 ②接下来,深入思考诗句是如何描绘画中的山水之美的。 ③再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相结合,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并理解为何作者在书中如此描绘。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找到诗句与画作之间的紧密联系。 (2)在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后,学生们可以独立学习后两行诗句的内容。 (3)在小组内,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随后,我们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学生来分享他们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这两行诗句描述的是:“春天已经过去,但花儿依然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时,鸟儿并不害怕,依然停留在枝头上。”我们可以将此概括为:“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5)接下来,我们可以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