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17477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1835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届,模拟,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
    青海省大通县教学研究室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国。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 ) A. 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 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 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述之守之”“莫不继事”“家传其业”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注重世代相袭,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C两项;人身依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对国家的依附,排除B项。故选D项。 2. 东晋王谧说:“囊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到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通过与帝王、士大夫、文人、平民的交往等社会活动宣扬佛学,并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僧人也开始参与清谈,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儒佛思想在当时争斗激烈 B. 统治者好恶决定了宗教存续 C.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 D. 佛学迎合了中国政治统治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但是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信奉的人极少;但是到南北朝时期,僧人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之间都有交往,说明佛教在中国受到普遍接受,且受到当时中国玄学思潮的影响,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因此,佛学的中国化最初表现为佛学的玄学化,这反映出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向,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学与佛学的斗争,排除A项;“统治者好恶决定宗教存续”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僧人参与的“清谈”主要涉及纯粹的哲学命题,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 宋代科举考试不仅有进士科,还有制举、词科和武举考试。制举旨在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且有治国安邦之策论的人才;词科则是为国家预储写作应用文书的代言之士;武举主要考察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才兼文武之儒将。据此可知,宋代( ) A. 科举录取人数大幅增加 B. 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 C. 科举考试程序日益完善 D. 选官途径呈现多样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且有治国安邦之策论的人才”“为国家预储写作应用文书的代言之士”“考察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才兼文武之儒将。”体现的是宋政府根据不同需要而进行实用性人才的选拔方式,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科举录取人数”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表述的是科举考试的分类,而不是科举考试程序,排除C项;材料中仅提及宋代的选官的科举制度,D项中“多样化”的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项。 4. 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