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21071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节 风成地貌-教学设计(表格版)

日期:2024-05-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28623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风成,表格,教学设计,地貌,地理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风成地貌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卷网-:湖南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掌握细微观察风成地貌的方法; 2. 能够辨识典型的风蚀和风积地貌类型,并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3. 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观察风成地貌景观图,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2. 借助案例探究分析,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 理解黄土高原和沙丘形成的风力沉积过程; 2. 观察和描述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播放黄土高原特有的曲调“信天游”,并配以尽显壮美苍茫的黄土景观,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提出驱动问题:黄土高原辽阔深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后抛出疑问,节奏紧凑,快速进入情境。 2.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1)风消土沉———风力沉积作用分选性的探究 相关信息:1955年秋,在山西临县的黄河之滨,一位老农在北边的田里抓一把黄土,然后又在相隔不远的南边的田里抓一把黄土,当他将握住的双手同时松开时,两捧黄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节选自《刘东生先生大事年表》) 学生活动:“握一握”:仔细观察黄土样本,通过“握一握”来说明两个同等干燥程度的黄土样本之间的差异。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因为颗粒大小存在差异,北边的黄土形同散沙,而南边的黄土却被握成了一团(图1)。 图1 不同黄土样本握紧后呈现不同的形态 教师解惑:北边的黄土粗沙子多,所以松散不易成型,而南边的黄土颗粒较细,颗粒与颗粒之间的作用力强,所以用力抓握后不易散开。当时的地质学家也由此找到思路,对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展开大规模的调查。发现黄土粒度的分带规律:北边是沙黄土带,往南是黄土带,再往南,至西安、秦岭、华山一带,黄土变得更细更黏,是黏黄土带(图2)。 图2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粗细分带示意图 学生领悟:黄土高原从北到南,粗细差异普遍存在。纵观整个黄土高原,只有一种力量能横贯每一个角落,那就是百万年来呼号不绝的西北风。远方吹来的西北风经过长距离的搬运,又遇到山地的阻挡,风力逐渐消退,黄土也由此按颗粒大小先后发生堆积,这一过程可简要的归纳为“风消土沉”,这也体现了风力沉积作用的分选性。 知识建构:讲解风力沉积作用的分选性特征;同时总结出地貌特征可从厚度(高度)、物质组成等角度描述。 (2)风弱沙积———新月形沙丘地貌特征的探究 引出任务:黄土高原成因之谜的神秘力量已找到,那么这些深厚黄土是风力从哪儿搬运过来呢?可以往西北方向逆风去追溯。黄土高原西北方向遍布沙漠,离得最近的应当属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播放视频《航拍中国第二季(内蒙古)》片段,思考沙漠与黄土高原成因可能存在的联系。 教师设问:视频中介绍了腾格里沙漠中沙丘的表面软硬不一的特征,也介绍了巴丹吉林沙漠沙丘的特点。新月形沙丘是沙漠中沙丘的基本形态,请深入认识新月形沙丘,进而探究其与黄土高原深厚黄土存在的联系。 学生活动:“画一画”。 任务①:结合图片试着画出沙丘的示意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任务②:结合示意图,描述沙丘的特征; 任务③:标注沙丘所处地区的主导风向。 学生动手画出新月形沙丘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图3),同时可以初步得出沙丘的特征:平面形态如新月;一坡微凸且平缓;另一坡下凹且较陡;但关于主导风向判读存在疑问。 图3 新月形沙丘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学生手绘图) 难点突破:采取模拟实验释疑,实验过程中发现在鼓风机平行送风的作用下,沙堆的迎风面沙粒不断搬运,坡面不断变长,坡度不断变陡(图4)。进而不断完善沙丘的特征:平面形态如新月;迎风面微凸且平缓;背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