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23950

苏教版小数五下(三)倍数与因数 练习六 教材练习课件

日期:2024-05-17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60034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练习,苏教版,小数,五下,倍数,因数
  • cover
(课件网) (三)倍数与因数 练习六 教材练习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练习六 教材第39-40页 练一练 1. 从2~50中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2、3、5、7本身不划掉) 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7的倍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剩下的都是质数。 2. 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入合适的圈里。 21 23 25 27 29 31 35 37 43 47 49 33 23,29,31,37,43,47 21,25,27,33,35,49 3. 下面各数是由哪些质数相乘得到的? 15=( )×( ) 26=( )×( ) 42=( )×( )×( ) 66=( )×( )×( ) 3 5 2 13 2 3 7 2 3 11 4. (1)35=5×7,5和7都是35的因数吗?都是 35的质因数吗?为什么? 5和7都是35的因数,也都是35的质因数。因为5和7都是质数。 (2)27=3×9,3和9都是27的因数吗?都是 27的质因数吗?为什么? 3和9都是27的因数,3是27的质因数, 9不是27的质因数。因为3是质数,9是合数。 5. 先圈出下面的合数,再把它们分解质因数。 7 9 13 16 20 25 29 9 3 3 1 6 2 8 2 4 2 2 2 0 2 1 0 2 5 2 5 5 5 9=3×3 16=2×2×2×2 20=2×2×5 25=5×5 6. 找出下面每组数中的质数。 (1)13,23,33,43。 (2)5,15,25,35。 (3)17,27,37,47。 (4)19,29,39,49。 7. 你会在括号里填合适的质数吗? 10=( )×( ) 10=( )+( ) 18=( )×( )×( ) 2 5 5 5 14=( )×( ) 14=( )+( ) 18=( )+( ) =( )+( ) 2 7 7 7 2 3 3 5 13 7 11 8. 下面哪几个班的学生可以分成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哪几个班不可以?为什么? 一班、三班的学生可以分成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二班、四班不可以分成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因为39,40是合数,可以分解质因数;41,43是质数。 200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例如,6=3+3,8=3+5, 10=5+5,12=5+7。通过举例检验是完全可信的,但他却无法在理论上加以证明。于是,哥德巴赫于1742年6月7日写信给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欧拉回信表示:这个问题我虽然不能证明,但我确信它是正确的。同时,欧拉又补充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后来,这两个命题被合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人们通常把数学誉为科学的皇后,而数论(研 究自然数性质的数学分支)是数学的皇冠。由于哥 德巴赫猜想的证明难度实在太高了,人们把这个猜 想比喻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在摘取“明珠” 的过程中,我国数学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8~1962年,王元和潘承洞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966年,陈景润更上一层楼,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更加显著的进展,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最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