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26632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素材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8次 大小:83175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5张,PPT,素材
    (课件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丁肇中(1936-),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发现J粒子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四川大学(川大)名誉教授 。 走近作者 1.学习演讲词,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梳理本文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了解演讲词写作的基本特点,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 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彷徨( ) 检讨( ) 探讨( ) 激变( ) 不知所措 ( ) 缅怀 ( ) 格物致知( ) 袖手旁观 ( ) pánɡ huánɡ jiǎn tǎo jī cuò miǎn kuí xiù 读读写写 齐家: 缅怀: 致知: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获得知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词语集注 资料助读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读课文,思考: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2、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3、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任务一:整体感知内容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 大学》,“格”,推究,探察;“致”,获得。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论题: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提出问题(引论)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3.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 强调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2.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理清结构 1、第④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的曲解的观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任务二:学习论证方法 2、第⑧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研究竹子的例子,与上文第④段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具体有力,突出强调地论证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的论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了不少苦头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的观点,从而论证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 3、第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2段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中对“格物致知”目的的介绍,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引用论证 第13段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将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例子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①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任务三:学习实验精神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