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33972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131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 cover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作者记叙了自己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雪后西湖的洁净之美。在张岱笔下,西湖雪后那阔大的境界,乃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令人惊叹。简练朴素的文字,尤其是白描的运用,令人拍案叫绝。而除了雪景之美、描写之奇,作者那种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更令人佩服不已。阅读本文,既可以感受中国古代山水小品的精致典雅韵味无穷,又可以深入体会文人名士的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赏析写景妙处。 3.反复诵读,探究“痴”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赏析写景妙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这样写道:“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的淡雅高洁我们已经品味过了,其中的“闲人”令我们沉吟不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湖心亭看雪》。 二、读文领意 1.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即停顿、节奏) A.师指名读,学生点评。 重点注意以下几处停顿: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③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2.自由默读,理解大意。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本文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本文写了“去湖心亭看雪”,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三、品析“奇”景 1.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雪景。张岱去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 (1)生找写景句子: 直接写景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侧面写景描写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自由朗读写景句子 2.前人笔下西湖的韵致已被描绘的摇曳生姿,西湖的雪景在张岱的笔下为何有如此美的意韵呢?反复朗读,品味妙处。 (1)“与”字之奇 a.对比朗读: “天与云与山与水”和“天、云、山、水” b.品味妙处: 三个“与”字把人的视线由远拉近,由高到低,步步微缩,层层聚焦,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衬托出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和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而且浑然天成,衔接自然,语气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 (2)量词之奇 a.量词运用: “痕”“点”“芥”“粒”量词,改为:“条”“座”“只”“个”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b.交流展示: “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远远地看,这幅美景就好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一样,作者把自己、以及自己乘坐的小舟等,都放进了画面中。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一座山之于连绵的峰峦,一棵树之于无边的森林…… (3)视角之奇 a.朗读思考: 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 b.交流展示: 从镜头远近角度来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远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具体近景) 从感官角度来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听觉)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视觉) (4)色彩之奇 a.品读美句,想象画面。 小舟缓行,船桨划开冰冷的水面,发出寂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