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3398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129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cover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是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经典之作,小说篇幅较长,但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而不离奇,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可讲的知识点比较多。对于初中生,主要是体会作者通过“我”追述故事这一角度取得的叙述效果,感受作者安排情节的巧妙;结合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生动、准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教法,会用二三课时讲授。我把以“我”为叙述视角的效果、感受作者安排情节的巧妙、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主旨的理解作为侧重点,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流程,采用“长文短教”法,在指导学生读上下功夫,读得多了,读得熟了,读得深了,读得透了,就会“磨刀不误砍柴工”。更好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1. 梳理小说情节,明确叙述视角,解读人物关系。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主题。 3.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 梳理小说情节,明确叙述视角,解读人物关系。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主题。 3.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副对联:十年思盼,天涯海角,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近在咫尺,骨肉恰似陌路人。谁能说说这副对联的意思?这副对联是崇拜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概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感受这一点。学完之后,给这副对联再加一个恰当的横批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年—1893年),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 2、字词积累 拮据 栈桥 别墅 牡蛎 褴褛 阔绰 3、解题:题目中的“我”是谁? 明确:“我”是若瑟夫,菲利普夫妇的小儿子,一个小孩子。“我”是讲述故事的角色。在小说中,我们把这样的角色称作叙述者,他观察人物和事件的视角,就叫做叙述视角。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试用以下两种顺序概括。 (1)按照小说叙述的顺序; (2)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 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叙述的顺序:期待于勒→追述于勒怎样从全家的“恐怖”变成“希望”→在船上发现于勒→得知真相,幻想破灭→躲避于勒 事件发生的顺序:于勒败光家产,被送去美洲→去美洲后成为有钱人,写来信件,成为被期待的对象→生意失败,沦为流浪汉→家人发现真相,避之唯恐不及 小结:作者通过巧妙安排情节,设置悬念,将故事讲得跌宕起伏。 2、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文章结构。 板书: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讨论一: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主人公? 引导点拨:故事大部分时间于勒是不在场的,不知情的,他是被动的,是从侧面描写的,他不可能是主人公。 讨论二:“我”是主人公? 引导点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是线索性的人物。 讨论三: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引导点拨:主人公的确定一般是看在他身上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人物作用: 于勒———暗线 “我”———见证人 菲利普夫妇———主人公 姐姐、姐夫———陪衬人 四、引导自学(一)———父母眼中的于勒 1、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