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美苏冷战 第18课 P-104 中等职业学校《世界历史》教科书教学课件 高等教育-出卷网-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冷战的发生 冷战中的对峙与缓和 冷战的结束 学习目标 02 01 03 了解冷战的含义、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 掌握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 认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长期对峙,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 德国柏林墙(Berlin Wall) 二战以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实行军事管制。1949年,在美国的策划下,德国西部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德国东部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1948年底,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61年8月12日夜,东德对西柏林边界实行封锁,架设铁丝网。到9月,高约3.5米的水泥石头墙开工建设。到1989年10月,形成全长近154千米的环绕西柏林的围墙。 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标志,是美苏冷战对抗的产物,德国由此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 新课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挑起了“冷战”(Cold War)。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双方唇枪舌剑,互有攻守,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让我们翻开战后初期的历史篇章,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新课导入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联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开始。 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什么? 冷战是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 “冷战”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美国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和控制资本主义世界的紧张对峙和对抗。这种政策称为“冷战”政策。 《北大西洋公约》签约会场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北约” ? 北大西洋公约共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 ①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1945年,美国武装部队人数达1200多万,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空、海军力量天下第一,有四百多个海外基地,并垄断了核武器。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杜鲁门) 一、冷战的发生 ② 苏联将美国视为潜在防御对象 苏联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雄踞欧亚大陆。1949年成功制造出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的核垄断。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了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③ 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丘吉尔: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根本原因: 国家利益对立 斯大林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在美国人的眼里,苏联是一个剥夺私人财产、压制言论自由、废除民主选举、奉行一党统治的国家。 丘吉尔 “铁幕演说” 1、序幕 二、冷战的对峙与缓和 材料研读: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