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49269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65209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7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 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读读写写 瞭望(liào wàng)从高处或远处望去。 缅怀(miǎn huái):追思。 探察(tàn chá):探究考察。 探讨(tàn tǎo):探索研讨。 检讨(jiǎn tǎo):对自己的过错作出反省。 彷徨(páng huáng):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激变(jī biàn):发生突然而激烈的变化。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探究事物原理,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袖手旁观(xiù shǒu páng guān):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协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学习任务 一 温故知新 了解文体常识 二 跳读课文 归纳主要内容 三 浏览课文 梳理文章思路 四 精读赏析 品味严谨语言 五 品读文段 判断议论方法 一 温故知新 了解文体常识 议论文 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证明论点的材料 证明论点的过程 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 数据 名言警句谚语 作者说理分析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⑤类比论证⑥引用论证 论证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 (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 温故知新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1)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4) 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七下) 二 跳读课文 归纳主要内容 论点 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跳读课文 思考归纳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跳读课文 思考归纳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 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跳读课文 思考归纳 儒 三 浏览课文 梳理文章思路 划出每段的关键句 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现代学术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