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49656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3302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 cover
单元 第6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芙蓉楼送辛渐》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情深意切的送别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诗中,王昌龄与好友辛渐在芙蓉楼畔分别,情景交融,既展现了离别的愁绪,又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为背景,烘托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体现出诗人与好友即将分别时的心绪。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晶莹透明的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纯洁正直的品格。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深刻,既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又展示了自己的志向和品质。 全诗构思别致,寓情于景,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又展示了诗人的高尚品质,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有能力通过自主诵读、交流讨论等方式,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和寓意,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诵读比赛、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范读、材料补充等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能够跨越时空,感受到古诗的韵味和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难点和疑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认识本课“芙、蓉”等3个生字,会写“洛、壶”二字。 ★★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本诗。 ★★★ 3.能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本诗。 难点:能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核心问题 能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答: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答: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答:天下谁人不识君。 教师:同学们,相信大家从小到大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对吗?老师来考考你,出示上句,你来说下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 师:这是李白的《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杯酒…… 师:这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 师:这是高适的《别董大》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诗句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送别”。本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走进唐代诗人王昌龄别样的送别故事--《芙蓉楼送辛渐》。 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相当巧妙,它通过回顾已学过的送别诗,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古诗积累,还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主题———送别后,教师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使学生对新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具有连贯性,使学生在知识上能够形成有效的衔接,而且目标导向明确,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