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66401

上海市奉贤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卷(含答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4次 大小:407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上海市,奉贤区,2024届,高三下,三下,学期
  • cover
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卷 (考试时长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 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_____《离骚》) (3)曹操《短歌行》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慕之情。 2.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古人以“奇怪”为美的赏石观念是一种关于石头审美欣赏的形式主义观念,它代表了古人赏石的最浅层部分———只是外在地欣赏石头,只关注石头外在的形、色和声音等特征。这是一种对石头的肤浅欣赏,尚未涉及石头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与此同时,通过赋予石头某种其自身并不具有的人文价值,使石头具有某种深刻内涵。这种行为虽然丰富了石头的人文意蕴,却并不符合石头自身的客观特性。于是,我们从中国古代赏石传统中发现了一对悖论——— 。 ①在此情形下,赏石活动蜕变为一种赏石者借石头以言说自我的行为,赏石者是在以自然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 ②要么有深度地欣赏石头———以石比德”“借石抒情”“点石成境”,可是又落入一种主观地欣赏石头本身并无之物的荒诞之境。 ③要么以“奇怪”为美,只是形式主义地欣赏石头的长相,但这属于肤浅地欣赏自然。 ④作为自然审美的赏石———欣赏石头自身之美便徒有虚名。 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和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 )(3分) 文化版 《浅谈中国传统赏石文化》 社会版 《用赏石文化助推乡村旅游》 国学版 《赏石是如何“道法自然”的》 教育版 《赏石之美,直指人心》 二 阅 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某杂志社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部分专业人士进行了关于当代小说变革的专题讨论。下面是收到的一些回答: [甲]如果有“当下的小说”这样一个整体存在的话,那么它理应像一座现代商场,不同的楼层面对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没有小孩的成年男性顾客可能永远不会去童装区,不能吃辣的人很少会出现在川菜馆。按作家群体、发表平台所划分出的纯文学范畴内的小说与通俗小说,就处在这个整体的不同“层”上,他们的受众有交叉,但更多是相互独立。通俗小说是否需要变革,这不好讲。因为这个东西是纯商业的,有人看的作品能生存下来,没人看的作品就渐渐被淘汰,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变革”的机制。而在我看来纯文学面临的问题就严峻多了。市场很难对它构成约束、推动它变化———除了最一线的作家,其他所谓纯文学的普通读者很少,如果没人买书就要被淘汰,那么恐怕大多数活跃在期刊和朋友圈里的所谓70后、80后、90后作家,都要“封笔”了。按说批评家应该帮助作家不断完善创作,哪怕因此与作家产生矛盾,但今天的现状是大多数批评家就像溺爱孙辈的老人一样,因为溺爱而失去权威性,偶尔“发一次火”也不过被当做耳边风,只能反过来表示默许甚至顺从。于是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明显地推动当代小说进行变革,读者、批评家会抱怨当下的小说不好看———这种抱怨更多指向纯文学,在我看来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乙]如果说当代小说创作有必要进行变革的话,向内转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随着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隔离的人会越来越多。对应在文学上,看得见的外部世界固然宏阔而丰富,理应书写,但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幽微而深邃,更值得用文字去探寻。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是向外的,讲究的是作家对社会现象进行有效的认识、归纳、提炼、总结,最后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来对现实进行表达,那么有没有一种现实主义是向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