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6702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43张ppt含视频)(2份打包)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144713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份,视频,ppt,43张,课件,教版
    课件43张PPT。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像  在中国古代,换姓改名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更是如此。但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民族融合的佳话流传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都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匈奴鲜卑鲜卑羌氐羯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1.少数民族内迁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耕耙图扬场图放猎蒸馍、烙饼牧马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葬壁画 魏晋墓葬的壁画和砖画反映出当时汉族和内迁少数民族间杂居、交流的情景。  从公元316年到439年的120多年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其为“五胡”。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北凉·佛、菩萨、飞天北凉·石造像塔北凉·交脚弥勒菩萨前燕·金质戒指后秦·鸠摩罗什舍利塔前燕·新月形嵌玉金饰各民族逐渐融合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怎样?三鹿纹金牌鲜卑祖庙嘎仙洞遗址  金牌上的三鹿均回首张望,是拓跋鲜卑的典型饰物。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一处 高百米的峭壁上。“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这一带即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名宏,献文帝之子,他是北魏杰出的君主。三岁时即被立为太子。五岁时,年仅十八岁的父皇献文帝就禅位给他,二十四岁时孝文帝开始亲理朝政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北魏陶武士俑  马匹和武士均披铠甲,象征战斗装束。拓跋鲜卑建立之初多用骑兵,保留许多本民族的原有风格。(557~581年)  北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鲜卑门阀腐化,阶级斗争的发展使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争权夺利。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 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定都 长安。北魏最终分裂。东、西魏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之子高 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 周,形成周、齐对峙。北周通过实行均田制、府兵制等措施,逐渐 强大起来,最终灭北齐,统一北方。北周·银制 鎏金把手水瓶东魏·彩绘 石雕菩萨立像北周·天元皇太后玺金印拓跋宏(元宏) 467~499 孝文帝 庙号高祖 鲜卑族 公元494年,孝文帝为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原因影响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 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 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孝文帝 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呢?元长孙穆陆贺刘鲜卑姓改为汉姓“元”姓来源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史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二是改自拓跋姓,十六国时,北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姓;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因此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小 知 识  大意:自从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