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72175

24《唐诗三首》备课导航-【轻松备课】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3次 大小:4114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备课,学年,名师,下册,八年级,语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诗三首》备课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叙事诗的一般写法。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体会白居易对统治者的批判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方法指导 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中对环境、人物等的精彩描写,感知诗人在叙事过程中以及在叙事基础上抒发的感情。 3.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 基础解读 题目解说 《石壕吏》:“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题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个被动式,“为”解释为“被”。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核心词是“破”,该词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题目表明了诗歌所描述的内容。 《卖炭翁》:“卖炭翁”既点明了诗歌所描绘的主人公,以及他的身份和年龄,也暗示了老人艰辛的生活经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人,唐代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因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秋兴八首》等。有《杜工部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一个。《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等,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有《白氏长庆集》。 背景资料 《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作者的茅屋,把他从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文体常识 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等。“行”是乐曲的意思。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 古今异义 老翁逾墙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听妇前致词(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之类的话)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接近。今义:方向) 长夜沾湿何由彻[古义: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今义:通;透] 一词多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介词,被) 忍能对面为盗贼(动词,做) 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 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 安得广厦千万间(动词,得到) 得将军角弓不得控(动词,能够) 归来倚杖自叹息(代词,自己) 自心远地自偏(副词,自然) 可怜身上衣正单(动词,值得怜悯) 可怜可怜体无比(形容词,可爱) 词类活用 听妇前致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使动用法,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