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7233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课件:9 说木叶(共33张PPT)

日期:2024-06-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9857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河北省,PPT,33张,木叶,课件,新乐市
  • cover
课件33张PPT。 说“木叶”林 庚 林庚,当代学者,诗人。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著有《唐诗综论》。整体把握每段大意方法提示: 1、分离材料和观点(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舍否定取肯定。) 2、抓住关键句、关键词(过渡词,反复出现的词,总结句,开头结尾中间) 3、把握每句话的意思,并理清层次(并列;递进、因果、总分、假设)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 (开头句) 第五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 具有落叶的特征。 (开头句)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结尾句)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上段尾句)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字。4-6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原因。7 、“木叶”“树叶”两个形象一字千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说“木叶”引题 主体 小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1、初读课文,文题中的“木叶”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树?木?引用诗句: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用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思考 、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 “木叶”到 “ 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从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比较: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与“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饱满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分析:“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木暗示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 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艺术特征1:落叶疏朗微黄 干燥木 叶落 叶繁润 绿色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 “木叶”与“落木”的意味有什么不同?“落木”比“木叶”还要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意,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艺术特征2:木暗示空阔 疏朗 微黄 干燥———秋的性格木叶落木发展木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疏朗而清秋的气息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透着黄色,干燥感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