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78346

甘肃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联考(二)语文试卷(含解析)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424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考,试卷,语文,联考,甘肃省,学期
  • cover
甘肃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联考(二)语文试卷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在浙江台州葭沚老街,体验纸伞制作、制茶、翻簧竹雕、彩石镶嵌等技艺成为热门文旅项目,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将米粒大的陶泥放到微型拉坯机上,用指尖捏出花瓶的形状,再用竹签、镊子精雕细琢,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创作微型陶艺作品的视频走红海外,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舞蹈“绘”名画,让观众沉浸在中华文化特有的意韵中。今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有其主体性。回望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百余年非凡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精神的火种、重焕文明的辉光,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融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这一文化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升腾中国气象。 (摘编自徐壮、施雨岑、王鹏《巩固文化主体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六》,《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文化领域的时代使命是要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完成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这些节目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而是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文化再增添新的一笔,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 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典籍里的中国》中《楚辞》一集,读书人撒贝宁与屈原在对话中引领观众感悟《天问》,领会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与屈原一同感受当前中国航天事业中的“天问一号”“祝融号”的成果,指出中华民族如何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延续。在这样一集节目中,不仅完成了与古人对话的想象,也是完成了一场影响观众心灵的对话。文化类电视节目如果只是浅表式罗列文化符号,或者倚重媒介化手段,而没有价值层面的根源和传承,那节目的深度意义仍会因为脱离文化土壤和现实而消解。节目即使凭借形式和内容能在观众群体中获得成功,却也会因为没有深层次的“共通点”而无法维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寻找“共通点”,即寻找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共通联结,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文化精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