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五节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和人的一组肠道性共患传染病,其主要侵害幼儿、幼畜,临诊表现主要为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一、大肠杆菌病病原 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一般为肠道内正常菌群(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少数血清型有致病性(致病性大肠杆菌) 1.形态与染色 卵圆形或杆状,单个或成双,无芽孢,大多数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一般无荚膜,但有些菌株有荚膜。G-。 扫描电镜下的大肠杆菌(示鞭毛) 不强 50℃ 30 min、60℃ 15 min死亡; 常用消毒药均有效。 2.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各种家畜和家禽,如猪、牛羊、马、鸡、兔; 不同动物,引起发病的血清型有差异; 不同地区的优势血清型有差别; 幼龄动物对本病易感。 2.传染源 病畜禽、带菌者; 病畜粪便排出病菌。 3.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呼吸道:鸡 伤口: 子宫内、脐带(牛) 4.促发因素 未及时吸吮初乳; 饥饿、过饱、饲料不良、配比不当、突然改变; 气候聚变; 集约化养殖,畜群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 饲养管理不良、环境用具消毒不彻底。 三、猪的大肠杆菌病 据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的血清型不同 仔猪黄痢(黄痢型) 仔猪白痢(白痢型) 猪水肿病(水肿型) (一)仔猪黄痢 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1周龄内,尤其是1-3日龄内)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其以腹泻和排黄色粪便为特征,剖检常有肠炎和败血症,有的无明显病理变化。 1.临诊症状 潜伏期:短12 h内,长仅1-3日内。 临诊表现: 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后相继发生腹泻、消瘦死亡; 粪便黄色浆状、内含凝乳小片; 严重肛门松弛、排粪失禁、肛门冒出稀粪; 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可达90-100%。 2.病理变化 尸体严重脱水 颈部、腹部的皮下常有水肿 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症,表现为肠壁变薄、松弛、充气或充血,十二指肠尤严重 肠系膜淋巴结弥漫性小点出血 肝、肾凝固性小坏死灶 (二)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是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主要10-30日龄)的一种常发疾病,以排泄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或糊状粪便为特征。其同窝仔猪中发病率约50%,病死率低,但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1.临诊症状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浆状或糊状粪便色乳白色、灰白或黄白,具腥臭味,其腹泻次数不等 病猪弓背、行动缓慢 病程2-3天,长可达1周左右 可自行恢复,死亡很少 2.病理变化 尸体外表苍白、消瘦; 肠粘膜卡他性炎症,胃内积有多量凝乳块; 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三)猪水肿病 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特征为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该病的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很高。 1.临诊症状 突然发病、精神沉郁、体温无明显变化 病猪静卧一隅,肌肉震颤、抽搐,四肢滑动游泳状 病猪呻吟、弓背、站立不稳或不能站立,行走时无力或共济失调 水肿:主见于脸部、眼睑、结膜和齿龈,有时波及腹部和颈部的皮下,有些猪无。 病程:一般1-2天。可长达7天, 病死率:约90% 2.发病特点 主要断乳仔猪发病,也可偶发于数日龄至4月龄; 体况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易发; 发病似于饲料、饲养方法的改变、气候变化等有关。 水肿 胃壁水肿,多见于大玩部和喷门部,粘膜层和肌层之间胶冻样水肿,严重可增厚2-3厘米 胆囊、喉头、大肠肠系膜 出血 胃底弥漫性出血、肠浆膜充血、出血 积液 心包和胸腔有较多积液 3.病理变化 (四)猪大肠杆菌的防制 1.综合防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本病发生的诱因是控制本病的首要方法,也被证明了是最有效的方法。 动物加强产前和产后的饲养管理和护理 执行良好的卫生防疫制度,经常进行消毒 2.药物预防和治疗 对于急性的大肠杆菌病畜,往往来不及救治; 大肠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