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89129

【核心素养目标】《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16372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创新,变化,制度,隋唐,7课,单元
  • cover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解读 1.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教学解读 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认识历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掌握科举制的形成、特点以及分析其利弊,理解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影响深远;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职权,重点探究其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了解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基本内容,理解废租庸调制设两税法的原因,认识到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进步。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在特定历史时空下,培养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进而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形成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通过解读隋唐制度的变革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以及解读当下全球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发挥出来的优越性,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材定位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主题下的第三部分内容暨第7课。本专题基本按照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朝代顺序来叙述,分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开发及思想文化等四个方面展开。其中横向看,制度变化与创新是这一时段突出的政治时代特点,利于全面而更深入地认识该时期地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进而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发展变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本课主要从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方面,说明汉唐间制度发生的重要变化、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原因及规律。三个子目都属于制度范畴,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呈并列关系。官吏是统治的基础,内容上先讲如何选官,再讲国家政权的官僚机构是如何组织的,最后讲国家经济方面的管理手段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了制度概念。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等。选官制度方面,学生已学习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对官吏的选拔标准和程序有所认识;政权组织形式方面,学生对秦建立的三公九卿的官僚政治有所了解,对权力机构的职能和运作有所积累。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比较容易理解。 另外,经济制度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它又决定着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维系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该内容在初中教材以及高一前面学习内容中涉及较少,赋税制度的概念接触不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能力储备 高一年级学生都是21世纪出生的。因为其出生的特有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他们有着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善于思考,勤于质疑,学习能力较强,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强烈,综合素质较高。 发展方向 对待新知识缺乏一定的辨别力,注重个人奋斗,自我意识强烈,合作意识薄弱。因此教师需要注意通过相关史料的依托,历史情境的设置和强化问题指引,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合作探究历史问题,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掌握历史发展的相关规律。 三、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是我国政治制度变革中的重大创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 运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