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91271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8次 大小:487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学年,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 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多角度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历史解释 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运作方式以及特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评价三省六部制 3.通过史料实证认识两税法相对于之前的赋税制度的创新之处,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实行两税法是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决策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 (1)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 (2)沿革: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隋唐) (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历程 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 ①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1.知识拓展———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 (1)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2)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不利于中央集权。 (3)曹魏时期,统治者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的三省体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唐朝时期沿用。 (2)职能 中书省 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特点: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4)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后改称中书门下。它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5)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1. 魏晋至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1)概况 ①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②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③唐朝初期: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唐朝后期:两税法(780年) (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意义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习题巩固 1.唐朝士人对科举制多有记述,其中部分文献记述如下表。据此可知,唐朝科举制( ) 文献记述 出处 开元中,以多才应诏,解褐(入仕)授秘书省正字。 时海内和平,上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 梁肃《李史鱼墓志铭》 自开元、天宝间,万方砥平,仕进者以文讲业,无他蹊径(门径) 权德舆《王公神道碑铭》 别得人间上升术,丹霄路在五言中 方干《赠李郢端公》 A.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B.适应了基层教化的需要 C.缘于文学创作的推动 D.推动了三教思想的融合 2.“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