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92732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4次 大小:2727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3-2024,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
  • cover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 意义 重要概念: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有教无类”、百家争鸣等。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学习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 诸侯纷争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华夏 族发展壮大。 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任务:对比教材第9、10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找出哪些不同?这些变化反映什么历史发展趋势? 不同:①春秋形势图中没有长城,战国形势图上已有长城; ②三家分晋,战国后期许多中小诸侯国已消失; ③北面少数民族也有变化 趋势:反映了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民族关系变化: 华夏认同 、 民族交融 。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阶级关系 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1. 经济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工程兴建;工商业繁荣,中心城市涌现。 2. 商鞅变法:政治:奖励 军功 ,剥夺贵族世袭特权;推行县制;什伍连坐 经济: 重农抑商 , 奖励耕织 ,承认土地私有 社会:个体小家庭政策 三、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请在横线上写出思想家的主张) 学习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 儒家 学派和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 意识形态 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1. 儒:①孔子: 仁【核心】、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 ②孟子: 性善论、仁政 ③荀子: 性恶论、隆礼重法 2. 道:①老子: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辩证法(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庄子: 逍遥、自由 墨(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代表 下层平民 阶层利益) 法(韩非):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代表 新兴地主阶级 阶层利益) 四、文化(教材第14页学习拓展) 1. 春秋《诗经》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 诗歌总集 。 2. 战国“楚辞” :代表作 《离骚》《天问》 人物: 屈原 知识拓展:“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治国以道家思想为宜。 【当堂检测】 1.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一统趋势加强 B.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礼制,重现几百年前的西周盛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反映了他们( ) A.都信奉敬天保民 B.都意在维护统治 C.都主张以吏为师 D.都强调德治思想 3.《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祭祀)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礼记·祭法》:“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