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七课 亲情之爱(第一课时)家的意味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家对个人的意义。 2、【道德修养目标】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初步形成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3、【法治观念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4、【健全人格目标】帮助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良好的家庭美德,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长辈沟通,能够主动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为父母分忧解难,尊重长辈。 5、【责任意识目标】懂得中国的家庭文化及精神内涵,明确孝亲敬长的原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 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教学难点: 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短片《Family》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结合视频和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生】有同学说家是具体的一个地方,有同学说家是住所,有同学说家是吃饭的地方,有同学说家是一群人 ,还有同学说家是情感寄托的地方…… 【师】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有人说,家是一生读不完的书,只有动真情才能读懂她。同学们读懂它了吗,而家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家的意味。 二、新课教学 (一)家的含义 【教师活动】展示四组关于家的图片,我们平时对家的理解是什么? 【学生活动】家是地域;家是住所;家是家人;小到班级学校、大到国家、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讲的家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展示两幅图:图中反映了几对关系呢?图一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继子女与继父母关系,图二是收养关系。不管是因何确立的家庭关系,家庭发挥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家的作用 1、身心居所 2、心灵港湾 【教师活动】展示情境《小凡的暑假》文字材料。可以看出家庭承担了哪些功能? 【学生活动】分析家庭功能。有经济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育功能、抚养和赡养的功能。 【教师点拨】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孝亲敬长 (一)中国人的“家” 【教师活动】播放公益广告短片《不管多远都要回家》。思考为什么“不管多远都要回家过年”?说明在中国人心中家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讨论。 【教师点拨】中国春运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也是温暖甜蜜轻松的避风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回忆、思考,体会中化文化下“家”的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尽孝在当下 【教师活动】播放短片《别让等待成为遗憾》。孝亲敬长不是长大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我们的孝敬之心。看完短片后,在纸上写下可以为父母做的几件事。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并写下自己可以为父母做的几件事,写完后读出。 【教师点拨】所以尽孝在当下。孝敬父母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