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00700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8次 大小:412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古诗词,2023-2024,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燕歌行(节选) 高适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①,孤城落日斗兵稀。 [注]①腓:枯萎。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描写战前敌我双方部署军事行动的情景,动词“飞、照”说明军情危急。 B.敌人骑兵深入中原,来势汹汹,像狂风暴雨发动猛攻,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 C.孤城、落日、衰草等意象突出边塞的萧条凄凉,烘托了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D.八句诗虽是节选,却逐步推进,完整再现了战斗前、战斗中和战斗后的场景。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穷秋塞草腓 腓:茂盛 B.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扶助 C.斗酒十千恣欢谑 谑:玩笑 D.危樯独夜舟 危:高的 3.下列词语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的别名还有菡萏、莲花、芙蕖、水芝、水华、水芙蓉。 B.“大漠穷秋塞草腓”中的“穷秋”和“辞根散作九秋蓬”中的“九秋”,都指深秋。 C.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谷神的节日,分春社和秋社。“燕子来时新社”中“新社”即春社。 D.彩云,古代常用以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隐含此意。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使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句进行扩展,100字左右。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注】,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梅花何处落:这五个字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为“何处吹奏梅花落”。 二、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 ”写出边地自然环境的艰苦,“ ”这一句则用比喻手法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小明酷爱音乐,在阅读古诗的时候,他发现古人描写音乐往往都借听者的表现或感受来展现音乐的美妙,例如“ ,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边塞是唐诗中习见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当然会在诗中使用一些边塞地名,包括当时的和过去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汉族的和非汉族的。在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加以探索的问题:在某些诗篇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②高适《燕歌行》诗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考张公即张守珪。据史,他曾多次大破契丹。诗篇就是以这些事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榆关即今河北省东部的山海关。碣石应当就是今河北省昌黎县东南的碣石山。蓟北,指蓟州(今北京密云)以北。契丹故地在今内蒙古中部。张守珪从范阳(今北京)出兵和契丹作战,取道碣石以出榆关,征人思乡,则从蓟北回首,这都是符合当时情势的。在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大漠和瀚海指今内蒙古中部到西部的沙漠地带,它们位于契丹的西边,按照唐人从沿海进军的道路,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飞羽书于瀚海的。至于狼山,也就是狼居胥山,则更是远在今内蒙古西部,与契丹全然无涉。由此可见,后举三个地名乃是用典而非写实,即以汉人和匈奴作战暗喻张守珪和契丹作战。榆关、碣石等地名则是一个现实的系统,而瀚海、狼山等地名则是一个比拟的系统。但四句连贯而下,浑然一气,只有细加寻绎,才能使人感到在方位上有问题。 ③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