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00707

6.2《插秧歌》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7次 大小:380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6.2《插秧歌》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2.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yǐ)  掇取(duō) 兜鍪(máo) B.捋之(luō) 袺之(jié) 肩胛(jiǎ) C.襭之(xié) 半霎(shà) 莳田(shì) D.抛秧(pāo) 折腾(zhē) 周匝(z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一般会对《乡土中国》中大量的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①_____。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这样的案例处理方式,帮助费孝通归纳提炼出了“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地缘社会”等概念,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 《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②_____,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们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增进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6.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杨万里的《插秧歌》一诗具有鲜明的“乡土社会”色彩,请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任意一个相关概念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二十四节气”本身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互依存、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传习,成为东亚乃至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与感情纽带。 去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由指导农业生产而来,是古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文化符号,依然是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据,并激励着民族精神。例如,“一年之计在于春”,_____;“春耕、夏耘、秋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