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03311

第4课《灯笼》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12962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4课,灯笼,课件,2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骨也零零星星, 皮也薄薄轻轻, 问它得了什么病, 原来是火毒攻心。 (猜一猜) 4 灯 笼 谈选材 我从( )看到了灯笼。 例如:我从(接祖父回家的路上)看到了灯笼。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 亲人 历史前贤 乡俗文化 灯笼 我 一、关于“亲人”: 作者写了自己的哪些亲人?最让人动情的是哪些描写? 提示:自读文章,圈画典型词句,旁注自己的体会。 析情感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第3段)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第4段)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第5段) 二、关于“乡俗文化”: 围绕灯笼,作者写了家乡的哪些风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 提示:勾画有关家乡风俗的段落,大声朗读,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三、关于“历史前贤”: 最能体现“灯笼”带给作者的感受的一个字是什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醉梦里挑亮油灯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把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方歌曲。这就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仍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他自己曾说:"在文艺战线上我只是一个民兵,写作业余进行,不脱产。"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灯笼就是其中的一篇。 资料拓展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第11段)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第12段) 念亲人 慕前贤 思乡俗 灯笼 我 柔情壮志 爱与担当 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誓愿,抒写了家国情怀。 “大我” “小我” 关于“以小见大”: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 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 吴伯箫: 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较为富裕的家庭。 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其间开始创作,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后来又写了《羽书》、《马》等,收在生活-出卷网-出版的《羽书》集子里。 60年代初,吴伯箫同志先后写了《北极星》、《记一辆纺车》、《歌声》等二十多篇散文,后收为集子《北极星》等。 资料拓展 资料拓展 “十年动乱期间,他被批斗下放工厂,没处交党费,就自己作了一个红布口袋,每月按时把党费放在里面,把向党的汇报写在小本子上。 吴伯萧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经常和普通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