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分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降水的变化特点。 难点: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和范围。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三种房屋的图片并提问:观察这三幅图片,说一说这些房屋有什么不一样?又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朗读:屋顶的坡度不一样,降水导致的。 教师总结:房屋坡度陡,说明此地降水多,易于排水;房屋坡度平,说明此地降水少。同时也说明我国各地降水不一样,是变化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是怎么变化的。 新课讲授 活动一:自主学习降水的概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找到并朗读降水的概念(并展示与、雪和冰雹等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统称为降水。 我国的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活动二:降水的时间变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广州、武汉、北京和哈尔滨四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较多的月份,分析归纳出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4、5、6、7、8、9月,武汉为4、5、6、7、8月,北京为7、8月,哈尔滨为7、8月。 引导归纳: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雨热同期(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2)教师活动:思考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但易发生春旱、夏涝等灾害。 活动三:降水的空间分布 (1)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图例并找到图中4条等降水量线.(在课本图2.18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并让学生找到800毫米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学生活动: ①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一线分布。 ②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先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强调)。 (2)教师活动:用红色箭头引导学生归纳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学生: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是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教师拓展: 拓展:火烧寮———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托克逊———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活动四:干湿区的划分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到干湿区的划分依据,强调“干”和“湿”和含义。 学生活动: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年降水量>蒸发量代表湿润,年降水量<蒸发量代表干燥。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引导学生说出四大干湿区和其分布地区。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 湿润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半湿润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半干旱区:天山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干旱区:新疆地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活动:依次展示四幅图片,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降水量的范围,植被类型、农业类型、耕地类型和农作物等。 湿润区:降水量800mm以上,植被类型以森林为主,农业类型是种植业,耕地类型是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