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08497

目送 ——初中语文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110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目送,初中,语文,李白,送别,教学设计
  • cover
目送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把握送别诗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 2. 体会送别诗的情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3. 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把握送别诗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 一、导入 小学时学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常有,目送在李白的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今天我们以初中阶段,李白的诗为载体,探究李白送别诗的内涵。 二、目送之“象” 诗人的送别之情并不是“依依惜别”就敷衍过去,这送别之情借物,托物,而这“物”便 是通常说的意象。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意象,完成表格。 总结:诗中的“物” 三、目送之“境” 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请发挥联想与想象,任选其中的一首,描绘你中体会到的情境。你最喜欢哪一首诗的情境,为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峨眉山月歌》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渡荆门送别》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送友人》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春夜洛城闻笛》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四、目送之“人” 面对送虽的此情此境,李白会对友人(故乡)说什么?请写一段话,还原他真实的想法。 看着 的景,我会对友人(故乡)说: 背景资料 知人论世:李白的一生 ①李白的出生地。 李白出生地在碎叶城,碎叶城属于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因为大唐的疆域比较辽阔,现在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地区。 ②随父迁居四川江油,蜀地读书、习剑、游历。 李白蜀中生活的二十年,他天生聪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习剑术”常常在月下舞剑,清楚一代诗仙的成长经历。 ③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政治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管仲和晏子学习,辅助君王,做到治国平天下。离开四川的李白,是恣意昂扬的,是有满腔的激情的,是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和抱负的。 ④长安三年,终被赐金放还。 长安三年的李白,并不得志,因此郁郁寡欢,终日醉酒,让贵妃端砚,力士脱靴,轻视王公贵族。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最终被赐金放还。 ⑤继续漫游,卒于62岁。 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沿着黄河、长江漫游,后经安史之乱,站在永王李璘的阵营,后以“附逆”罪被流放夜郎,玄宗回朝被赦,62岁死于当涂。 总 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课后作业 : 中考后,你跟你的同学可能各奔东西,请选择一个或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