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08544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 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42266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32张
  • cover
(课件网) 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 0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0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重点) 课时目标 03 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难点) 石壕吏 导 入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经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百姓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来了解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惑。 知人论世识体 【一】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走近作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探寻背景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按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认识文体 初读感知 【二】 朗读课文 听名家朗读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诵读指导: 这是一首古体诗,应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全诗可按照“二三”式朗读。 五言古诗: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灵活自由,全篇均由五字句构成。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儿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 译 文 越过 投宿 疏通文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译 文 防守 多么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捎信回来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室中更无人,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