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010117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12-22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28920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植被,自然环境,相互,关系,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课型 课题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的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思路 本节以某植物学研学考察队的研学活动为情景主线,通过他们沿途所见所闻的植被景观、民间访谈等为线索,首先宏观地探究了我国不同自然环境下因水热条件及搭配不同而形成的一系列不同植被类型,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原理分析其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视角去观察一些区域的典型植被的特征,如其叶、根、花等外部形态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某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其成因,从而得出植被与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植被的生态功能,认识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活动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培养人地协调观,有效地落实“能够正确看待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课程要求。 教材分析 一、编排思路: 本节内容是第二章最后一节内容,与前面已经学习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植被作为生物,是自然环境中非常活跃的要素,一旦被破坏,就会引发形影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这就为下一章介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奠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自然环境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繁殖和分布。气候是影响植被最重要的要素,因为气候决定了植被所需的水分、热量及其搭配,进而影响植被的类型、分布等。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掌握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提供的热量不同以及距海远近不同,导致不同区域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强调不同自然环境下植被的差异性。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增加大气湿度等方式调节局地气候,以及通过残落体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变成土壤腐殖质等养分的方式影响土壤肥力。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掌握植被对气候、土壤、水文、地貌、生物多样性等的生态功能,提倡保护植被,恢复植被,人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学情分析 优势: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初中也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地理,已基本掌握了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 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1.对前面所学系统知识的遗忘,如气候类型和自然带之间的关系不能对应,“张冠李戴”,区域认知素养欠缺; 2.分析气候对新疆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对生物循环涉及的各个环节不全面,无法建立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对植被环境效益的分析。 三、教学预判: 高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也善于思考,但对平淡无味的课堂没有兴趣。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域地理为背景的地理课堂,应多引入反映当地地域特色的景观图、诗句等,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知欲,实现区域认知,也能更加系统、动态地认识和分析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中国主要植被类型景观图,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产生不同植被类型的原因,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2.通过通过读图和文字,描述骆驼刺等典型植物的植物特征,分析其与当地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 3.通过观看视频,认知植被的生态功能,结合区域实际,野外考察并提出保护和恢复植被的具体措施,提升地理实践力,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读中国主要植被类型景观图,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产生不同植被类型的原因; 2.通过读图,描述骆驼刺等典型植物的植物特征,分析其与当地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通过通过读图和文字,描述骆驼刺等典型植物的植物特征,分析其与当地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 2.通过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