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14112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4-05-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3次 大小:13737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学年,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二
  • cover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一、单选题 1.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不相信现实社会以外的彼岸世界,不信灵魂不死、轮回转生之说……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上述材料指出理学的作用是( ) A.引导人们关注现实 B.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C.宣扬传统儒家思想 D.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2.四川三星堆遗址(约公元前2800年~前800年)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 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 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3.下图为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的对照图。该图可直接印证( ) A.大化改新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B.日文平假名与汉字草书的联系 C.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 4.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中华龙的起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时代以单一物为原形的龙纹;龙山时代以鳄鱼、蛇纹为主体兼取一两种动物特征的龙纹;夏商时期以鳄、蛇为主体,兼容鱼、虎、鹿、鸟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龙纹的演变折射中华文明的 A.源远与流长 B.融合与涵育 C.借鉴与创新 D.神秘与朦胧 5.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C.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6.《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 ) 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 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 7.古人认为,孝者为百行之本;1920年吴虞《说孝》: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相互扶助的责任。这种变化 A.说明中国孝道在逐步退化 B.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C.受到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 D.表明中国封建礼制的终结 8.《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十四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七十多种,此外还有各种奏折三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来的材料。这表明( ) A.作者力求著述客观真实 B.前代相关研究成果颇丰 C.魏源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D.晚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9.温总理在指挥青海玉树救灾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人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10.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 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11.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12.“赋”这种文学体裁兴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