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14612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制取氧气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15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933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
  • cover
《2.3制取氧气》 一、教材分析 在第二单元及本单元第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后面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的学习也起到铺垫作用,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因此,通过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力求使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三、设计思路 从教师的目标达成度来看,根据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设计了探究第一站:确定反应原理;探究第二站:确定制取装置;探究第三站:确定实验步骤。根据老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动手实验等学习方式,逐步探索出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并成功制取了一瓶氧气。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分析,总结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 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能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文字表达式,说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能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图回忆再现。 【科学思维】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两套装置及气体的收集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 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保证,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不断调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五、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六、教学难点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这几种装置都可以用来制备氧气,你认为哪一种更合适?为什么?这里有这四个装置,哪些适合做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为什么不选第四个?根据我们刚才的判断,你能总结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吗?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氧气的欲望。 课内探究 收集气体的方法有三种,装置如下,分别是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请观察向上向下指的是什么? 他们的收集原理分别是这样的,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向下排空气法呢?排水法的呢? 讨论发言。观察、发言。并从色、态、味方面描述。观察、讨论、交流、发言。阅读课本自学 由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知识,使知识的引入自然流畅直观的了解氧气的颜色,状态通过类比加深对氧气的三态变化的认识。 分组讨论 学习制取物质的方法,要先考虑反应原理,再考虑操装置和实验步骤。学会了如何加热固体,为什么试管要向下倾斜。 思考、交流、发言。描述检验的操作、现象、结论 让学生了解检验物质的一般步骤,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思维延伸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排水法适用于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已知: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我们可以选择那种方法收集?你能总结选择收集装置的依据吗?提醒大家注意,使用排空气法时,导气管一定要伸到集气瓶的底部,为什么? 倾听、思考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课堂小结 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这节课你会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八、板书设计 课题3氧气制取 九、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比较合理,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