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年级) 第一单元 敦厚 指脾气温和性情憨厚,忠厚 1 温良恭俭 1《温良恭俭》 2.学习“王述忍怒”的故事,初步了解温和宽厚的美德。 3.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敦厚温良的做法。 1.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知道经典选文中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等几种美德。 学习目标 孔子 思考 “温良恭俭让”是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的,你知道他是谁吗?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孔子像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zōu yì)人(今山东曲阜)。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 《论语》(lún yǔ),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是哪四部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曾参 孔伋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 经典诵读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 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 fū yì yǔ yú yú yú 经典诵读 想一想 “温、良、恭、俭、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具体说一说 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节制)、谦让 还是 任何国家 通“欤”,表疑问。相当于“呢、吗”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大概 经典诵读 解读 本章是通过子禽与子贡的问答,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光辉的人格和修养。 因为政事是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统治者都视为国家机密,一般人很难得知。但孔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却能很快了解到各国的政治动向,说明各国国君对孔子是高度信任的,愿意向他公开国家机密,乐于和他探讨如何安邦定国。所以,孔夫子得闻各国政务,了解各国国情,靠的是“温良恭俭让”等做人的修养。这种修养自然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信赖! 思考 一个人具备了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就更容易获得人们的亲近和帮助,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课文写了哪几种美德?具备了这些美德,有什么作用?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经典诵读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暴,谦恭而安详。 经典诵读 解读 “温而厉”,是说孔子的内心温和,而仪容举止庄重严肃,让人从心底生出一股敬意,不敢过于随便。 “威而不猛”反映的是孔子的内在修养,他在外表上保持着足够的威仪,却没有让人感到那咄咄逼人的压迫感,孔子是“不怒而令人敬畏”! “恭而安”这是对孔子内心状态的描述。一般情况下,人在谦恭的时候也会有些拘束。但孔子不然,他不但恭而有礼,还不会产生拘束感,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自适。也只有他这种内外兼修、德才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