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15167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145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 cover
教学设计 《燕歌行并序》 燕歌行并序 教学设计 教材章节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一、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小序的细读和表格的填写梳理诗歌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感征戍之事”。 2.围绕“苦”字对诗歌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在逐句分析中探究“苦”的原因。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内容,品析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复杂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围绕“苦”字对诗歌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在逐句分析中探究“苦”的原因。 难点:品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活动设计 导入 1.提问:同学们,提到战争,你们会想到什么?请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印象中的“战争”。 支架:战争是_____的。 2.引入:其实提到战争,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大多可能都是一些模糊的画面和一些具有总结概括意义的词句。 从小到大,与战争有关的诗句,我们也背了不少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然而有这样一首诗,清代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沉痛语不堪多读。”这首诗就是高适笔下的《燕歌行(并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适笔下的战争,他究竟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让人不忍卒读? 环节一:细读小序,明写作背景 1.过渡提问:请大家齐读小序,想一想,高适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燕歌行》? 要求:请用小序中的原句作答。 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总结:由此可见,这首《燕歌行》不仅仅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应和诗。而高适之所以会主动提笔来应和,究其根本,是因为对边疆战事有感而发。正如叶嘉莹先生在《说诗讲稿》中说过的:“人心有所感才写诗”,高适写作《燕歌行》便是因为一个“感”字。 小序: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环节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歌字音 1.初读:疏通字音 (1)过渡(主问题):高适究竟为什么会有感而发,到底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范读:教师范读《燕歌行》,提醒学生标注字音并圈画生僻字词。 (3)要求: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同时对照注释理解刚刚圈画出来的生僻字。 【评:一读,读准字音。】 2.细读:梳理内容 (1)过渡提问:要想理清楚“诗人为什么会有感而发,又到底有怎样的感受”,我们首先要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 要求:请大家根据课后提示,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提醒学生要会用助读系统。 明确:一场边关战事。 (2)填表:就像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近体诗一般会有起、承、转、合,这样一场完整的战事自然也是有发展和变化的,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小组,找出战事的发展阶段及对应的诗句 环节三:深入精读,感受战事之“苦” 1.找寻关键字“苦” 提问:就像最初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战争,诗人高适也用一个字来总结了他对战争的感受,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字? 明确: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苦”字。 2.有哪些“苦” (1)提问:在这场战事中,高适究竟看到了哪些“苦”?请大家快速地浏览全诗,对诗句进行归类整理,回答问题。 支架:高适写了_____之苦,我从_____(具体诗句)看出来的。 (2)总结归纳:环境之苦、征战之苦、相思之苦(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勾连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何种苦 具体诗句 环境之苦 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征战之苦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 相思之苦 铁衣(借代)远戍辛勤久,玉箸(比喻)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3.什么会“苦” (1)提问:这场战事为什么会这样“苦”?除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