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15194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陋室铭》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121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 cover
《陋室铭》 基本信息 年级:初一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 课题:《陋室铭》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的第一篇课文。第四单元以现代文为主,以古文为辅,收集了回忆录、小说、议论文以及铭和说两种古文文体,虽然文体不尽相同,但其主题都彰显了中华美德及时代对美德的呼唤。学习《陋室铭》这一课,要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修身养德的高尚品格,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高度。 这一课的思考与探究:《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之言“何陋之有?”的深意;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2.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经验,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学生能在阅读补充资料的基础上了解作者事迹及作品创作背景。但是,学生对文章中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较难理解,对一些手法的使用并不明确,对主题的理解可能达不到一定的深度,需要在老师带领下深入分析和体会。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通过逐句分析,理解句子含义、情感、手法及效果,并掌握“之”的提宾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体会,理解比拟、衬托、类比等手法及效果;通过多次朗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并联系现实, 学习其安贫乐道、修身养德的高尚品质。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难点:理解句子运用的手法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5.学习评价设计 首先,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时情感的变化,了解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程度;其次,通过学生小结文章构成及手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比拟、衬托、类比等手法;最后,通过实际案例的写作练习,检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安贫乐道、修身养德的高尚品质。 6.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一:巧用例子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论语 雍也》中孔子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例子,引出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觉得陋室不陋,展开对陋室的探索,引出下文对文本的细读与解析。 回顾所学 活动意图说明:将颜回“箪食瓢饮“的陋巷生活与刘禹锡自得其乐的陋室生活相对比,引发学生对安贫乐道这一种精神品质的思考。同时,颜回的例子与后文孔子“何陋之有”的例子相互照应,对接精确。 环节二:朗读课文 深入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说一说对陋室的总体印象如何? 讲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通过图片分析陋室陋在何处。通过学生上台演示“上”和“入”两个动作,分析其中的比拟手法。探析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喜爱陋室、安然自适。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在陋室都与哪些人交往?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分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结合动画情境解释“欲知其人,先知其友”的道理,介绍衬托手法,使学生理解作者使用衬托手法的意图及思想感情。 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点评其朗读中带入的情感是否饱满、恰当。大家再齐读。 3.请同学们说说作者独处时都做些什么?你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分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着重解读“乱耳”和“劳形”两组词,从中分析作者在其中隐含的情感态度———淡泊名利。提示同学们可以通过重点字词探查情感态度。 分组朗读课文,体会其中情感。 4。请同桌分析讨论:作者接下来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解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结合诸葛亮、杨雄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