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15316

9《复活》教学设计(3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174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复活,教学设计,3课时,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课题: 跳出心狱,走向复活 ———《复活》教学设计(3课时) 01 教学内容分析 《复活》一课所处的单元属“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心态。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多样的文化”,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体察小说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探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复活》(节选),节选的是第一部的第43章。在节选部分中,通过描写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对当年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进行忏悔、祈求宽恕,以聂赫留朵夫寻求“精神复活”的轨迹探讨了人的精神“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在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对于拯救玛丝洛娃的情绪经历了由动摇到坚定的过程。而在作品整体中,聂赫留朵夫在前往监狱的前一天晚上,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帮助玛丝洛娃、要以和她结婚来赎罪。所以,从第一次探监的整体线索来看,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忏悔和赎罪的动机是由坚定发展为动摇最后再走向坚定的,展现了其精神升华的开始。而在具体的表现当中,一方面,聂赫留朵夫多次变换对于玛丝洛娃的称呼,由“您”到“你”,再由“你”到“您”,历经两次转换,转换源于他对两人距离的不断深入认识,以及他对玛丝洛娃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结合聂赫留朵夫“忏悔”时的外在表现和心理活动来看,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聂赫留朵夫“拯救”玛丝洛娃的动机也由自私变为无私。 《复活》一书最初的中文译本名为“心狱”。“心”说明本故事主要围绕人物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展开,“狱”在现实意义上指故事发生的环境“监狱”,两人分处监狱两侧,隔绝了物理上交流和精神交流的可能性;在象征意义上指两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负罪感。以“心狱”为题,能够表现出中国文化中“良知”“善恶”等关键词,与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而“复活”一题中,则与基督教教义密切相关,与人的堕落与救赎联系紧密。对于这两个标题的辨析,以及对“复活”内涵的解读,有助于深化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02 学习者分析 外国小说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了解来源于教材选文,基本掌握小说三要素等知识;阅读时会关注主题思想和叙事特色,并结合学习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和相关创作的地位与思想高度。但大部分学生对整本书的情况了解较少,对文本内容熟悉程度较低,对于整体学习任务推进具有困难。 课堂预习情况与学习习惯:在进行预习、初次阅读时,大部分学生采用速读、略读、跳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的同学较少。部分同学在提示后仍忘记标段号,较少同学主动进行圈点勾画等标注,缺乏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大部分同学习惯于阅读注重情节和行动描写的小说,习惯于粗线条地分析人物形象,但对运用细致心理描写以突出人物形象的作品了解不足。 03 学习目标确定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细读开头部分选段,联系作品整体,梳理原作故事情节,理清主要人物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关系和人物原始形象。 2.联系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大概念,结合重复细节梳理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及玛丝洛娃的心理过程,理解其中蕴含的两人“复活”的可能。 3.在通读全文、形成一定阅读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联系19世纪俄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俄国社会风貌;综合托尔斯泰个人创作倾向,品悟“复活”一词及作品《复活》中暗含的宗教意味,拓展文化视野,发展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04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梳理原作故事情节,理清主要人物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关系;联系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大概念,结合重复细节梳理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及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