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年级) 第五单元 共赢 17 同甘苦 共患难 君子有_____,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离娄下》 知识回顾 终身之忧 战国时期的_____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赵国率先实行“胡服骑射”政策,发明“骑战”,被称为中国骑兵的始祖。 赵武灵王 第五单元 共赢 共赢,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在大局意识、先义后利的精神指导下,经历患难与共、团结合作以后所达到的一种效果。 本单元以共赢为主线,以团结合作为主题,包括四课:《同甘苦共患难》 《识大体 顾大局》《正其义 谋其利》《重情义 知分享》 《同甘苦 共患难》讲患难与共、团结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 《识大体 顾大局》讲不计较个人得失,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正其义 谋其利》讲明辨义利关系,确立正确的取舍标准。 《重情义 知分享》说明重情义能得人心,知分享才受人尊重。 学习新课 单元解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与人同甘共苦、遇事有大局意识、处事能先义后利、好事知道分享等品格。 第17课 同甘苦 共患难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人与人之间“同甘共苦”的传统美德。 2.学习“宋弘不弃患难妻”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同甘苦共患难”这一道德准则。 3.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同甘共苦、团结互助的精神,与他人友好相处。 学习新课 学习目标 经典诵读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第17课 同甘苦 共患难 共同对敌 下衣,此指战裙 战袍 经典诵读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谁说没有战衣 与君同穿战袍。君王起兵作战,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战衣 与君同穿衫衣。君王起兵作战,修整好我们的矛与戟,与君上阵杀敌。 谁说没有战衣 与君同穿裳衣。君王起兵作战,修整我们的甲与兵,与君共赴战场。 第17课 同甘苦 共患难 起兵 通"襗",内衣 课文节选自《诗经·秦风·无衣》,这是一首秦地的军中战歌,大概写的是秦民奉周王之命抗击犬戎的事。 《秦风》是秦地的民歌,秦地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兵制,有点儿像民兵制,平时耕种放牧,战时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 全诗充满了慷慨激昂、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了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解析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这首诗体现出一种怎样的精神 ? 想一想 体现出一种同仇敌忾、携手并肩、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精神。 战士们从穿衣到作战,始终患难与共。这种携手并肩、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是成就自身、取得成功的关键。正如《国语》所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点睛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儒家经典。《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