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18876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米筒只雕蟹篓”导写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46次 大小:3567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米筒只
  • cover
2024年河南郑州高三语文二测作文“米筒只雕蟹篓”导写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Ⅱ在讲述米筒的故事时提到:“我”问只雕蟹篓的米筒能不能雕个别的东西,米筒只笑不答;“吾乡”木雕始于雕蟹篓,如今城乡不少木雕作坊只雕蟹篓。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类似于“米筒”的做法和类似于“吾乡”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做法和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佳作展台 在坚守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标题即观点)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浪潮汹涌澎湃,唯有坚持与踏实,才能感受历史的脉搏,与历史和弦,唯有创新与拼搏,才能聆听时代的声音,与时代同频。米筒雕蟹篓,这是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但只雕蟹篓,不思创新,便非吾辈之榜样了。吾辈青年应在坚守中有所发展,在发展中有所创新,谱写青春华章。(简引材料,亮明观点) 在坚守中发展:不忘初心,静水流深,才有发展之根。(分论点一:坚守是发展之根) 就如米筒面对别人“雕个别的”的要求时“笑而不答”,从幼年立志到一生坚守,歼8之父顾诵芬“择一事,固执之”,一穷二白减不掉他的热情,亲自试飞挡不住他的脚步,正是这样“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才终于有了“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一刀一锤里尽显千年文物的绝世风姿,为故宫带来了新一波热度,究其原因,正是“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坚守,才“刚好勾连起了古与今两个时空,传递着古人和今人的对话”。 在发展中创新:勇于突破,不法常可,才有发展之叶。(分论点二:创新是发展之叶) 与“吾乡”的日复一日不同,在动荡阴暗的岁月里,总有人擎起火把照亮前路,觉醒者们不断奔走呼号、著书立说,志在寻找救国之道,虽有坎坷蹭蹬,虽有流血牺牲,但他们在历史帷幕上却留下了不灭的身影,引后人敬仰;他们的思想,也为古老的中国缓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即使在即使是在春和景明的时光里,创新的步伐也从未停歇,这才有“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蛟龙”深潜,这才有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无涯天堑成通途,盎然绿意满沙丘。 坚守与创新并行:守正为心,创新为用,才有发展之树。(分论点三:坚守与创新并行,才能成发展之树) 米筒和吾乡确实要坚守,守那份对雕刻的执着,就如庖丁对解牛的十九年坚持;但亦要突破,要创新,就如庖丁从“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进阶。梅尧臣诗曰:“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梁启超曾言:“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守”和“变”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反义词。你看王安石,正是因为守着“助上以抗之”的初心,才高声疾呼“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变法之事。坚守是根,无根则败;创新是叶,无叶则枯,守中有变,才能枝繁叶茂。 于发展而言,“米筒”坚守固可称,“吾乡”未来不可期,吾辈青年,当守初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更当求创新,不囿于一方,不困于一时,如此才能够携历史底蕴,入时代洪流,共赴下一场澎湃!(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名师阅卷: ○思路借鉴 ○○亮点借鉴 1.开头、结尾和每一个主题段落均结合材料进行举例论述,材料参与度高,任务(对于这样的做法和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完成度高。 2.事例运用丰富,既有“感动中国”人物顾诵芬,又有时下热点《我在故宫修文物》,既有教材内素材庖丁、王安石,又有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丰厚的积累。 主题背诵 ○金句背诵: 1.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周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