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24945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152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 cover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言语》,该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本文的学习,一是理解古文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二是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断句没有概念,朗读起来比较困难。再者,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有很大难度,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结合插图、发挥想象等方法读懂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三、学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文言文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体,虽然初次接触,但他们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结构,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言文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结构美,培养其对文言文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文言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逐段学习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写作手法,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魅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文言文的经典名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引导学生猜测出处,并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 2. 引出本课课题《杨氏之子》,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3.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逐段学习,深入理解 1. 学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 学习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二段,找出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巧妙之处,感受杨氏子的机智应对。 (3)重点讲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之处。 (四)积累词句,学习写法 1. 学生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朗读和背诵。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讨论文言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运用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的魅力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写作方法。 (二)深入理解,体会情感 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杨氏子的性格特点,体会其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 2. 分析文中孔君平对杨氏子的评价,理解作者对杨氏子的赞赏之情。 (三)学习写作方法,拓展延伸 1. 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思考并讨论本文的写作方法和特色。 2. 教师总结文言文的写作方法,如简洁明了、含蓄委婉等,并引导学生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方法。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篇小短文,运用文言文的表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