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28511

14 诗词三首 整合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520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诗词,三首,整合,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整合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包括李白的《行路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这三首诗歌都表现了诗人失意时的乐观豁达胸襟,但他们在抒写情感时有明显的异同。我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诗词内容。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体会参差多样的情感表达。进而让学生从中汲取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梳理三位作者的情感变化轨迹,分析体会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色。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古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积极态度,做一个内心强大,乐观豁达的人。 三、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 四、教学难点: 比较三首诗词写法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 01、直接导入: 师:昨天布置预习,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把三首诗词的编排在同一课,大家思考到答案了吗? 生:都书写人生不如意时的豁达情怀。 师:是的,《行路难》中李白最初“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最后却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也曾感慨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凄凉地”,白白耗费了“二十三年”的美好青春,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凭杯酒长精神”。《水调歌头》中苏轼一开始觉得“高处不胜寒”,辗转又彷徨,但最后他还是吟出了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三首诗词,体悟诗人们的豁达情怀。 02、揣摩诗词读出情感: 1.假如,你是作者,你将如何诵读自己的诗作?请同学们集体诵读诗歌,要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教师给出点评等级) 2.结合导学案“背景介绍”,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要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起伏来。 听着同学们诵读,老师想到,在中国文学创作的的历史中,“仕途衰,文章兴”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范仲淹贬谪邓州,创作了《岳阳楼记》,欧阳修谪贬滁州,写下了《醉翁亭记》。李白、刘禹锡、苏东坡三位诗人也是如此,在遭受贬谪后(李白赐金放还),都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来诉说内心的苦闷、失落、悲伤。这也是三首诗歌的相似之处———诉说悲苦。 03、品鉴诗词体悟情怀: 艰难悲苦诗中见: 请同学们找出三首诗歌中体现悲苦的诗句,试着用“李白(刘禹锡、苏轼)的人生悲苦,你看(原句)这一诗句(词句),(赏析)。”表达,小组合作讨论,然后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想法。 示例:李白的人生悲苦,你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塞”“满”二字,形象化的表述,让人感觉他的未来道路完全被堵塞了,对于想成就“伟业”的李白来说,太痛苦了。仕途的艰难,无所适从的迷茫,寓含着无尽的惆怅与无限的感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 心路历程诗中寻: 面对悲苦的人生,三位诗人的情感态度有何变化呢?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派代表谈谈看法。 学生思考,作答,明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沉舟”“病树”,而“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天地万物新陈代谢,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以物喻人,道出了一个客观的发展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自己虽然老了,但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于是诗人跳出了个人悲苦的藩篱,表现出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姜尚、伊尹都是开始在政治上不太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李白借用二人的例子,就是表明自己像他们一样,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