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29740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日期:2024-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5次 大小:1948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历史,高中
  • cover
高一 历史 学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2024年 月 日 课 题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目标 导学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 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教 学 案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1.西周至春秋:_____(世卿世禄制) (1)标准:_____ (2)影响: 积极:稳定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消极:但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长远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 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是一种适合战时(临时)状态下的选官方式。 (1)标准:才能或军功 (2)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1)途径:向官吏学习_____而为官 (2)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3)影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然而造成文化专制。 4.汉代:察举制 (1)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2)标准:_____(主要)、才学 (3)形式:察举分_____。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 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_____、_____明经等。 (4)影响: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限制。但容易任人唯亲;选官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5.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1)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 (2)推行:_____,魏王曹丕 (3)途径: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4)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5)评价: ①作用:将选官权收归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局限性:随着门阀土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和才能,逐渐形成了“_____,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发展历程: 1.隋唐:开始实行 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_____等几十种,其中_____和_____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 2.宋朝:发展完善,“_____”,_____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宋代科举制完善的表现: ①“取士不问家世”,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 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3.元朝:中落 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世袭、军功) 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4.明清:鼎盛 (1)形式:科举考试分为_____三级。 a.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_____” b.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成为“_____” c.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成为_____。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___、 、 ,赐进士及第等;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