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30578

10-2《师说》课件(共6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8802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0-2,师说,课件,61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韩愈 师 说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文体知识、时代背景等信息,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学会有破有立的论述方式,提升写作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3.正确认识师者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师说》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师说》题解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古文运动 门第观念古已有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此后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门第就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作此文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一方面“收召后学”,另一方面借为文赠李蟠来倡导“师道”,对此风气予以抨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世人耻于学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字词注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 经传(zhuàn ) 传道(chuán )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通假异读 注意读准停顿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翻译第一段 学者:即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1、“‥‥‥的原因”。 2、“用来 ‥‥‥的”“凭它(他)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所以 受,同“授”,传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动词,有疑惑。 从:动词,跟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