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038654

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7719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 cover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概括文本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2.理清两小儿争辩的观点与事实,提炼人物形象,推断文章寓意。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概括文本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两小儿争辩的观点与事实,提炼人物形象,推断文章寓意。 教学环节: 环节 知识 教师活动预设 问题 学生活动预设 评价 设计意图 一 了解作家作品 指导学生结合文后注释以及预习单内容了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 指导学生围绕标题提炼信息、提出核心问题。 对《列子·汤问》、主人公孔子,有什么了解吗? 结合文章标题,我们能够捕捉哪些有效信息呢? 结合文后注释和预习单内容梳理作家作品。 朗读标题,根据文章标题提炼信息,提出核心问题。 能够了解掌握文学常识;正确提炼核心问题。 了解文学常识;破题质疑,提出本文问题链,明确核心问题。 二 划分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填空题,划分层次。 指导学生圈画两小儿争辩的主要内容,区分观点和事实,梳理争辩的内容。 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散读课文,结合文后注释来梳理文本内容。 请一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尝试按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那么两小儿到底争辩的是什么呢?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观点和依据理由呢? 学生自主阅读,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圈画,划分文章层次,完成任务1。 学生自读2-5段,用“ ”画出观点,用“ ”圈画支撑观点的理由。完成任务2.1。 能够依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梳理文章内容。能够正确区分观点与事实。 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区分观点与材料,明确两小儿争辩的内容。 三 关注人物表现,提炼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从对话的内容和朗读的语气语调,分析人物形象。 那么从两人辩斗的具体表现中,我们能读出怎样的孩童形象呢? 从孔子的表现中又能体会孔子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学生结合任务2及对两小儿语言的朗读,体会分析两小儿人物形象。 学生阅读最后一段,结合孔子的表现来分析孔子的人物形象。 能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用恰切、精准的词语提炼两者的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言行表现来提炼人物形象。 四 从人物言行及故事内容,推断寓言故事寓意 指导学生结合两小儿、孔子的人物形象来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同时也关注故事本身所带来的思考启示。 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1.小组交流,学生结合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表现、人物形象,自主归纳推断故事寓意,完成任务3。 能够用简洁的寓言归纳提炼本文的寓意。 通过小组讨论,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两个角度来推断寓意。 五 回顾梳理学习路径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梳理回顾本文学习路径。 1.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文的学习路径。 1.学生提炼梳理学习路径。 能够准确梳理阅读路径。 回顾行文思路,提炼阅读路径。 六 作业布置 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练习部分》第16课第1-7题。 完成《学典》第16课。 (附实录)教学过程: 了解作品,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这则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1.我们首先来了解《列子》这本书。 明确:《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这则故事中出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孔子。孔子是谁呢?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结合文章标题,我们能够捕捉哪些有效信息呢? 明确:主人公: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