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32年,苏联畅销小说《新垦地》所塑造的贫农舒卡尔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但听说牲畜要归公,便偷偷宰了小牛。随若农庄日益巩固,他也有了新的想法,认为“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我不但能走着去,简直还能跑着去”。该小说 A.再现了历史真实的场录 B.引导农民认同集体经济 C.体现了苏联体制的优越 D.反映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2.下表为1932年和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有关情况。由此可知,苏联 时间 项目 加入集体农庄农户(%) 加入集体农庄土地(%) 1932年 62.4 80以上 1937年 93 99以上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C.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 D.摆脱了粮食供应困难 3.德国工人运动领袖罗莎·卢森堡认为:“俄国的解放不是战争和沙皇制度军事失败的成果,而是在自己的国土里有着深厚的根源……这是反对教条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据;按照这种理论,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俄国实行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还是不成熟的。”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B.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崩溃 C.主要目的是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D.不能证明一战对革命的作用 4.1929年,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设时“机器直接来自美国,但是没有经验的工人(从农民中招来的工人)把他们毁了一半”。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民众仇视西方资本主义 B.工业化建设进程缓慢 C.工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 D.农民反对工业化建设 5.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A.废除农奴制改革以后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D.苏德卫国战争爆发时期 6.某同学要在网上迅速查找与以下两幅历史图片都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输入最准确的历史名词是 列宁在1917年发表演说 赤卫队进攻冬宫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 C.十月革命 D.苏维埃成立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出生于贫困的工人家庭,他是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于1920年秋在战斗中负伤。与他从军生涯同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B.反抗十四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 C.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诞生 8.下表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的部分统计数据。这说明苏联“一五”计划 项目 1928年 1932年 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美元) 315 578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美元) 190 341 职工社保总额(单位:亿卢布) 13.7 41.2 高校在校生(单位:万人) 16.7 52 国民收入(单位:亿卢布) 70 450 A.调整了国民经济平衡 B.建立了完整的经济体系 C.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 9.列宁曾经对某一经济措施作出了这样的说明:“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这句话体现了这一措施的实质。该措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余粮收集制 D.苏联模式 10.部分国家侗铁产量数据表(单位:百万吨) 年份 俄国(苏联) 德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1910 年 3.3 13.1 26.5 6.6 3.4 1937 年 17.7 19.8 51.4 13.2 7.9 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钢铁产量决定大国国际地位 B.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彰显体制优势 C.经济危机沉重打击西方世界 D.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确立 11.如图所示为1939年苏联电影《拖拉机手》中的画面,它展现了男子拖拉机手队和女子拖拉机手队展开劳动竞赛的场景。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B.工业反哺农业取得显著成效 C.国民经济结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