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44880

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132010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怀疑,学问,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怀疑与学问 作者:顾颉刚 了解作者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余毅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民国九年(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诚明文学院等校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 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顾颉刚是中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等。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本文关联知识 古史辨学派 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 ,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经十年拓展,五四运动以后,顾颉刚等史学家为探索古史做了不少工作,从1926年至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七册,包罗了三百五十篇文章,三百二十五万余字。 生字词 停滞 ( zhì ) 盲从 ( máng ) 腐草为萤 ( yíng) 程颐 ( yí ) 譬如 ( pì ) 虚妄 ( wàng ) 词语解释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课文分层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即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即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为了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提出了两个分论点,是哪两个?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 本文的事实论据有哪些?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听说“腐草为萤”。 戴震善问的例子。 笛卡儿的例子 本文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尔 01 02 03 阅读第一部分,说说文章的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